最新播报

专业培训 心理咨询 心理课堂 公益活动 关于我们 在线答疑 咨询范围 联系我们

你有一大波新年礼物待查收

发布时间:2022-11-21 18:29:32 浏览量:


  书籍和网课的浸泡

  单周小组读书讨论

  双周回到大组答疑

  外加徐老师神助攻

  我们60个人就这样结束了2019年

  2020年等待我们的是自体八阶段培训

  而现在是时候分享我们的自学成果啦

  懒癌患者在此立下2020年的第一面flag

  每周更新一篇徐老师的答疑精华

  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关注丽心理的伙伴们

  

 

  提问1:

  我想了解一下自体心理学对病人的治疗方式和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到底有多么大的不同?
 

  徐钧老师答:

  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四个或者三个大学派之一。经典学派,客体学派,还有自体学派。在科胡特观点里,自体心理学大致也是精神分析的一种,但是自体心理学处理临床的时候会有一些区别。

  特别在科胡特那个时代,一九七几年,大家处理各种自恋性障碍(科胡特所说的自恋性障碍涵盖自体缺陷障碍的整个谱系,不单指自恋性障碍,还包含了从抑郁症到性变态,所有的这一类症状)。当时的精神分析很强调客观观察和诠释,但发现在临床当中对来访者的理解可能不够,之后科胡特就开始启动了一些新的自体心理学的工作视角。北美有一个说法是那个时候精神分析快完蛋了,但科胡特挽救了精神分析,最主要是他把一些工作方法纳入到精神分析中。实际上在当代,自体心理学和自我心理学之间,大家的工作思路还是有不一样,但有一部分自我心理学或客体理论的人,他们会借用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整合到他的理论里去使用,这样的话你就很难说了。因为真正临床当中,很难说这招出去一定是自体心理学,那一招出去一定是客体关系的,再下面一招一定是自我心理学的。

  科胡特当时认为他并没有提出特别新的观点,或者说自体心理学就比其他学派更优秀一些。实际上科胡特所发展的这些方法,一些有经验的咨询师在临床中使用的时候,普遍获得了比较转化的力量。科胡特说他是有意识的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作为一种经验,把它意识化,这样在教学和以后精神分析家的训练当中,能够传承这些经验性的东西。科胡特认为自体心理学也是精神分析的一支,和其他精神分析并没有什么差异,它只是提炼了一些精神分析当中大家不太重视的,但是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些经验。这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一个看法。

  而当代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心理学对来访者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移情焦点疗法的创始人科恩·伯格会强调在临床当中直接去解释,而科胡特会强调去理解来访者的主观精神世界。举一个例子,比如来访暗恋了别人一段时间之后,别人跟他说:我觉得我们之间一点没有可能,他当时感觉到创伤了。咨询师认为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认为实际上他不想面对自己。但是当咨询师这么去解释他的防御机制的时候,他完全没办法接受。他就觉得咨询师没办法理解他,所以这个个案也会很困难。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创伤究竟是谁定义的?创伤是咨询师定义的,还是来访者定义?创伤到底是一件客观的事情,还是一件主观的事情?这个来访者所遭遇的,在我们一般人来看,这个显然应该不算一个创伤。这个来访者他的主观精神世界里,他感觉到的是创伤,而且他的确是有一些闪回的反应。在他的那场所谓的恋爱结束之后,过了半年他都有这种闪回的记忆,还有那种隔离的情感。所以在这个位置上,我们自体心理学会强调,如果你过于用客观去定义一个来访者,就容易成为“成熟的道德主义”。成熟的道德主义就是以一种绝对的客观的观点去理解来访者所说的东西,而实际上各种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一种主观的现实,一种精神现实,咨询师就不一定要去解释,而是有机会去听听他到底有多痛苦。当咨询师可以换一个态度去听听他有多痛苦的时候,来访压抑在下面的一些东西就开始出来了。这样的来访者童年早期可能也有点问题,接下来他早期的问题也开始慢慢呈现出来。当这样工作的时候,整个的工作思路就变了,不然在客观的位置上和来访者对着来,两个人就没办法形成一个共鸣性。所以在当代精神分析里面,在主体间性的观点里面,自体心理学会认为强调一个人的主观现实更加重要,然后在主观现实当中强调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因为这种互动会直接影响咨询。

  

 

  提问2:

  自恋的人也会想要跟客体建立关系,只是他经常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体的脆弱和破裂,所以就撤回来了。所以无论是不是自恋人格,我们寻求客体的最终动力就是满足我们自己的自体客体需求吗?

  徐钧老师答:

  我不知道大家对自体客体这个概念怎么理解的?首先科胡特讨论自体客体这个概念,它不是指所有的人际关系,它是指就是说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科胡特的早期观点里面,称之为古老的客体关系。为什么叫古老的?它是指我们人与人的相处当中有一种互相融合的,很紧密的,或者说很同频的这种关系。科胡特一开始是特指这种关系,这种古老的客体关系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成人之后没有儿童那么频繁,但当一个人要凝聚自己的某种力量的时候,他有可能会需要一种自体客体的关系的共鸣,比如你要去做一些比较艰难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你去做这件艰难的事情,当这个人觉得被理解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动力。

  但是刚才也强调就是说如果早期的关系有良好的共鸣,这个人所获得的自体客体关系是很健康的。因为早期有很多自体客体关系,所以他的自体比较夯实。这个人会调用自己内部的这种自体客体的资源,这个时候不见得需要其他人。

  但科胡特又说一个人终身都需要自体客体的关系。科胡特提出这个说法的时候,自我心理学有人反对的。那科胡特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他在晚年明确提出,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孤独的,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他到了某个发展阶段,就放弃了和整个世界的连接,科胡特认为这个是一种分裂样的表现,是一个很不健康的表现。科胡特认为当一个成人比较健康的发展之后,他就会更有主张、更有选择性的去寻找对他有利的客体关系,寻找一些和自己能够合作的自体客体关系。像一些自恋性的来访者,就有一些不太健康的自体客体关系,因为他内部没有夯实,所以说这个人内部就比较虚弱,他就会有点饥不择食地寻找这种共鸣性关系,这个关系肯定是有问题的。还有一种人在寻找自体客体关系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我和这个世界没有连接,我不需要有任何的关系连接,我也不需要有任何的关系共鸣,我也不需要别人理解我。如果这个人这样不需要自体客体关系,在我们自体心理学病理学里面会认为这个人接近于分裂样障碍。一个人在早期会有比较紧密的自体客体关系,但随着这个人内在精神比较健康的发展,他就会更有选择地去找所需要的这种关系,而并不是说一个人终生都完全可以拒绝这种关系。

  成人后在人际关系中自体客体需求的密度不会像小时候那么高,然后它会有一个选择和适应环境的部分。这个就是科胡特说的叫“自体的结构”,它相对于适应环境的部分,和自体的形成是有关系的。在科胡特的观点里面,自体的形成是和自体客体的一个互动直接相关的。因为婴儿他早期需要和母亲有一个互动,所谓安全的依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有良好的互动,有良好的共鸣,人的安全感建立得更好,也就是这个人自体的感觉会内聚得很好。这样,他以后选择自体客体的这种经验也会越自由。

  

 

  提问3:

  请老师解释一下自体心理学的结构化理论及其发展

  徐钧老师答:

  “自体结构”在《自体心理学导论》78页说的蛮清晰的,实际上这种结构会夯实这个人自体,他用了“恰好的挫折”这个词,比如一个孩子,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开始父母会全然的关心他,但慢慢地,父母关心他的时候,好像不会一直镜映他,或者在镜映他的时候,有时会有失误,就是说父母也会有一个所谓的恰好的挫折,或者会有一些延迟满足。比如孩子马上要妈妈的一个回应,但妈妈正好手里面有事情,譬如在烧菜,没办法给这个孩子马上回应,父母就会说稍等一下,等会儿来叫你,就是一个所谓的恰好的挫折,这个孩子就跑开一会儿,他内心就调用了妈妈过去是对他关心的、关注的、镜映的那部分经验。在他心灵的底部,有意识地或是下意识地,这些妈妈过去和他在一起有连接的经验,会让他夯实,相信妈妈之后会回来。在这个时候,过一会妈妈真的回来了,然后继续对她回应,当妈妈对她有回应的时候,孩子就确认了我这个感觉,我这个夯定是真实的。科胡特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种恰好的挫折和延时满足,让孩子调用了他的情感功能,从一个情绪的观点来说这个来访者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就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新的调整方式,这样孩子获得了一种叫适应性的情感训练。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经验,这个孩子以后就不用担心,即使妈妈离开了时间更长了,他自己是内部可以完成这种调整的,这个部分就是一种结构化的经验。结构化这个过程是让一个人的自体通过恰好的挫折具有更好的外在适应性。

  这个过程在临床当中是怎么表现?比如一个来访者缺少结构化或者说有某种创伤,他有结构性缺陷,咨询师一开始和他工作蛮好的。但是某一次咨询师迟到,来访者很愤怒,可能一下激活了什么东西,可能心里面的情感就被激活了,但是来访者没有力气走,也没有力气中断咨询,来访者凭什么可以保持这个咨询呢?来访者凭着之前咨询师和他的客体连接的经验,在见到咨询师之前,他就会通过调用这些经验来完成内部的情感调整,当他能够调整了自己一部分,他就会耐着性子和咨询师接触,咨询师如果经过这个过程能够帮助来访者修复,帮助来访者把那些被压抑的、被创伤的恐惧能够提升到意识层面来,最终来访者知道这个的确是出于误解,的确有其他可能性。

  如果出现这个过程,来访者就修复了,一旦修复,来访者就形成了一个结构,这种结构就产生了一种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的意义在哪里呢?这种结构被更加夯实了一点,以后他在生活当中,如果万一碰到了和他的预期所不同的人,来访者表达出他自己内部的不满的时候,他就有能力去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他就会有一种全新的适应性能力,情感调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它适应社会的一个自体的外在结构。

  实际上结构化在发展当中它有点像打疫苗,你之前没打过疫苗,完全没有抗体,外面很脆弱,对应的就是自体感很脆弱,结构化就是让这个人的自体不脆弱。疫苗小的剂量注射到你的身体里面,它会发生一些病毒反应,这种病毒反应不至于让你死,而是会让你产生抗体,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对环境就产生了结构化。结构化是具有适应的、不是那么脆弱的、具有一定内聚性的、比较坚强的这样一个自体结构。

延展阅读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996336677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