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丽心理官网!

南京丽坤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15996336677
025-58063566
最新播报
您的位置: 主页 > 专业培训 > 最新播报 >
徐钧自体心理学培训项目答疑(1)概念解释
发布时间:2022-11-21 18:41:18浏览次数:


  2020年7月10号开始,南京丽心理工作室联合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将会为大家带来期待已久的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伴熟悉自体心理学的内容,我们精心整理了徐老师给小伙伴前期自学的答疑内容分享给大家。由于篇幅较长,本系列答疑推文将分成【概念解释】、【共情】、【临床实践】以及【养育问题】四大模块,定期和大家见面。

  徐老师的答疑干货满满,你准备好了吗?

  

 

  模块一:概念解释

  01.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原发性的自恋到客体爱是经过同性恋客体和异性恋的发展阶段,请老师稍作解释。

  徐钧老师答:这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所说的,以及科胡特的早期理论里面说的东西。弗洛伊德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一出生是原发性自恋,也有另外一个名词叫自体性欲,也叫生本能。

  自体性欲这个词它不是指指向某一个对象的欲望,它是指指向自身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天然的,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就是说作为我们人一出生就有这样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所有的生命都追求永生,或者所有的生命都追求自己繁衍。和这个有关的,譬如单细胞生物,你用一根棒去碰它的时候,单细胞生物也会逃跑。这种单细胞生物逃跑的过程,称之为生本能。

  弗洛伊德延续这个观点,认为只要有生命的形式,它就有一种自我保护和爱自己的原始冲动。他是怎样发展到客体爱的呢?在弗洛伊德的观点当中,首先这个自体爱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它会把某些部分投向他者。一开始他首先是对自己,接下来是投向他者。

  按照现在的一个理论研究,大概18个月左右,孩子开始知道自己,会产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然后他开始辨认出自己是存在的,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这是第一个阶段。接下来一个阶段,他会把这个感觉指向和他互动的客体,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同性恋阶段。他分不出性别的。为什么分不出性别?因为他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没办法分辨的。然后大概在24个月之后,到30个月左右,随着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孩子的性别意识逐步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个时候就由同性恋的阶段(不分男女地去爱对方),到开始能够分辨男女的爱。以这种方式去看爱的时候,他的异性恋的分化就开始出现了。

  在这过程当中,就是弗洛伊德说的:先自体爱,由自体发现自己的存在,到知道自己的性别。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之前是同性恋式的爱。然后转向他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所爱的对象是男性还是女性。当分辨出来的时候,他逐步由同性恋的爱进入异性、双性恋的爱,进入有两个性别的爱。接下来他慢慢受到社会文化,还有自身发展的影响,趋向于女性只能和男性结婚。当这样的性别角色被定义下来之后,他就完全进入异性恋。

  这就是由自体爱进入同性恋,由同性恋进入双性恋,由双性恋进入异性恋,然后由异性恋进入俄狄浦斯期,整个的一个发展。它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力比多的分化过程。
 

  02.科胡特把驱力看作是自体感的衍生物,并且暗示这是自体疾患。请老师解释一下。

  徐钧老师答:这个观点就是科胡特把驱力作为衍生物。这个观点来自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科胡特把力比多和驱力是区分开来的。这也是我们自体心理学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有差异的一个点。

  在科胡特看来:力比多是原发的,而驱力是继发性的。这里面有什么区别?什么叫原发性,什么叫继发性呢?我们用孩子来说,大家知道婴儿在大概0-2岁的时候,经常有一种攻击行为,就是咬人。当你抱一个婴儿的时候,他突然一下子会咬你,但是咬完了之后可能他很开心。还有一种咬人的行为是婴儿在两三岁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会一下子扑上去咬小朋友。

  这两种咬是有区别的。第一种咬,儿童并不是出于攻击,他是出于爱来咬的,这是一种胜任感。第二种咬,他是出于自我防卫,所以第二种咬是驱力的,是带有自我保护性质的。科胡特认为第二种容易致病,而第一种不容易治病。第一种在科胡特看来是一种原发性的,他只要被恰好的挫折,延迟满足修通了之后,它整个的发展就是健康的。

  第二种是与攻击和被攻击有关。当他被攻击之后,他自己的力比多的本来的愿望被阻挡,所以他为了克服阻挡表现出来一种攻击的姿态。这种攻击的姿态,我们称之为驱力。科胡特认为攻击驱力实际上是有的,但是它不是原发的,它是继发的,是由于力比多驱力受阻之后继发的一个结果。科胡特之所以说原发性的力比多和攻击驱力是有区别的,涉及到临床当中的一个不同的现象。

  婴儿因为喜欢而咬他的人,或因为被激怒了而攻击小朋友。在临床当中,同样的,一个来访者表达一种健康的攻击,就是来访者表达和一个咨询师不同的观点。如果咨询师没有区分力比多和驱力,来访者向咨询师表达的一种健康的攻击,咨询师有可能把它视为一种暴怒的攻击,这样的话你的回应方式就会是错的。同样的,如果来访者不是建设性地攻击咨询师,而是带着一些驱力性的状态攻击咨询师的时候,通常这个说明咨询师在临床当中可能做了什么,或者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某些行为有一些误解,才会产生这种攻击。

  所以在临床当中要区分这两者,如果不区分这两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就有可能是错的,然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回应也会有天地之别的。
 

  03.自体心理学的羞耻

  徐钧老师答:自体心理学对羞耻感的讨论是蛮多的。自体心理学认为羞耻感通常是和一个人的自恋被损伤到有关。一个人的自体客体关系,它的内核实际上是一种自恋性的能量,也就是和生本能有关系的一个能量。自恋性的能量,它在和互动的关系当中会有一些表现,比如他需要回应的时候,大人对他说:“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懂事的?” 在这个时候就会给一个人带来一种羞耻感。

  还有比如大家经历过的,考了一个100分回来,父母让你要谦虚一点!这样的话你就会被窘住了,你不敢再去说,这部分被压抑了。也有可能你会说,你考了九十几分,但是是班级里第一名。而家长会用激将法说:你这个还不是100分!你的感觉实际上又是被贬低了。虽然家长本意上不是要虐待孩子,是希望让孩子受到了激发之后能够更努力,但是在自体心理学的说法里面,实际上这种贬低方式会让孩子有羞耻感,就是说自己做得不够好。

  还有一些比如性变态,我指的是恋物癖。实际上许多恋物癖,或者暴露狂、暴露癖内部都有很害羞的一个状态。往往他们小时候是在这种体验当中感觉到了一种充分的羞耻感。在当时那个位置上,他们使用了反向形成,他们内心羞耻什么就暴露什么。他通过反向形成来抵抗自己的羞耻感,这种也是一种自恋性的问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羞耻感实际上是与一个人的自恋和自尊受到伤害是有关系的。羞耻感袭来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时候。我不想体验那个时刻的自己,这个就是一种羞耻感。在这个时候,只要自己一体验那个时刻的自己,立马会觉得浑身有些麻木,不想体验这种感觉,有一种不可控制的感觉,这种就是和羞耻感有关的。
 

  04.自恋的暴怒帮助我们理解攻击的临床表现,如虐待狂、自我伤害、自杀行为。问,如何用自恋性暴怒理解这三种行为?

  徐钧老师答:在临床当中,绝大部分虐待狂小时候都有创伤的经历。他们小时候往往有许多自杀的、被虐待的经历。所以说虐待狂并不是暴怒,而是这个人受到了攻击,受到了长期的虐待之后,他没办法,他向攻击者认同。因为他被虐待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弱小无力的。

  这样的情况下,他向攻击者认同,表现出来的是在长大之后就下意识的不愿意趋于一种虚弱的位置。这样的人就容易成为虐待狂,这是第一种。

  自我伤害这个就复杂了,看什么程度的自我伤害。通常自我伤害是带有自我攻击性质的。

  自杀行为有时候和自恋暴怒有关,有时候和自恋抑郁有关。就当一个人自恋性暴怒继续无效之后,它会导向一种所谓自恋性抑郁的状态,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这是当中的关系了。
 

  05.成熟的自恋会发展出智慧,这个智慧是指什么?

  徐钧老师答:最主要是指5种东西,是指5种人格品质。第1种人格品质称之为创造性,第2种是幽默,第3种叫共情,第4种叫无常,认识生命的有限性, 而第5种科胡特称它是智慧。

  智慧里面它指的是什么呢?说一个人能够在少年的时候表现出激情,在中年的时候表现出成熟,在老年的时候表现出放下的睿智。这样的一个自恋的恰如其分的状态,称之为智慧。对,这个就是科胡特在文献当中的一个回答。

           

  06.关于超我

  徐钧老师答:在我们自体心理学里面不讨论超我的,特别是1978年之后的自体心理学里面,科胡特几乎是不再讨论超我。在当代自体心理学里面就没有使用超我这个词的。超我这个词更多的是科胡特在自我心理学的时候使用的。

  科胡特对超我延续了雅各布森的三个观点。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

  哪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超我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这个就是后来科胡特所说的理想化父母双亲影像,这是超我的第一部分。

  接下来还有超我的第二个部分,是超我的虐待性的部分,原始的虐待。很严格的、很严苛的、追求完美的、虐待性的部分,这是超我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克莱因谈得最多。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道德的,关于道德的伦理的部分。一九七八年之后的自体心理学家没有人再去谈超我了。

  但是在一些和自我心理学合作的自体心理学里面,超我就延续了科胡特之前的观点,倾向于超我在自恋性障碍里面所形成的力度不大,最主要的是和理想化父母双亲影像有关系。

  还有一些是在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当中,他们有一些利用人的特点。这些来访者有强烈的自恋需要之后,会有点把别人作为自己利用的一部分,作为自己体验的工具,别人只是一个物件而已。他在超我的界限上面感觉会比较淡。

  但是还有一些更严重的,比如自恋行为障碍里面的反社会障碍,反社会障碍的来访者的超我完全就是破裂的,有许多虐待性的超我在。这是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科胡特已经用一个完全新的结构,和自我心理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结构。所以在我们的理论框架里很少使用超我这个词。
 

  07.如何理解代偿结构?

  徐钧老师答:代偿结构是科胡特的另外一个概念,比如当一个人在发展过程当中夸大自体受损了,受损得很严重,在这个时候这个来访者开始发展另外一个部分。

  什么叫另外一个部分呢?比如他用理想化来替代自己这个部分,他找到一个理想化的人,或者在他身边有一个让他投射某种理想化的人。当他去体验理想化的时候,体验与强大的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开始体验到:由于我和一个强大的人在一起,所以我是安全的。这种感觉称之为代偿性的经验。

  大家看过蝙蝠侠,《蝙蝠侠黑暗骑士》里面蝙蝠侠的父母都被杀了,他的理想化自体就受损伤了。但是它后面还是有所发展,他用夸大来进行发展。还有他的管家,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管家,这个管家一直作为养育者,就像一个密友型人,在他旁边一起和他分享这种感觉。

  他的发展总体上虽然有创伤,但是他的个体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健康,有一定的内聚性的。这种发展称之为代偿性结构。

  这个人本来人格结构受损了,但是他利用人格结构的另外一个部分来补偿自己的部分,这种补偿是自体的很重要的部分。科胡特认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的时候我们是原发的,通过恰好的挫折来形成一个具有内聚性的、一个夯实的自体;但是我们自体里面也有些面向是通过代偿的形式,让我们获得某种自体感的,这种就叫代偿性结构。
 

  08.分裂移情

  徐钧老师答:分裂是指来访者内心有一些分裂的机制,这些分裂的机制没办法整合在一起。这样的话我们要使用整合性的、合并的诠释去解释来访者的分裂。

  分裂的感觉就是来访者的两个感觉是不合并的。他一方面在谈他多么害羞,一方面又在谈他的暴露癖。他表现为暴露癖的时候好像没有羞耻感,但是他内心又有许多羞耻感。

  所以我们要合并地解释说:“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当你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内心实际上有两个感觉,一个方面你希望被接受,一个方面你心里面又有很害羞的感觉。”这两个感觉实际上在我们身上是同样表现的。这就是对分裂移情进行解释。

  在我们自体心理学里面,移情不单单是指移到咨询师身上。自体心理学的移情和现在一般市面上讲的移情不一样,自体心理学的移情有的是投射在咨询师身上,有的是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病人对治疗师分裂移情的外化表现是:有可能认为你是好的,又可能认为你是不好的。譬如你去和他讨论暴露癖,他一方面又觉得很羞耻,觉得你为什么和我讨论这些东西,让我觉得很害羞;一方面他又激动地向你暴露什么东西。
 

  09.同频指的是什么意思?

  徐钧老师答:同频是指我们和来访者的情感是置于同一个频道,同频并不是咨询师达到的。同频在当代自体心理学里面,实际是指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一起到达了某一个频率,就像调频一样的。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到了同一个频率,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和自己在那个位置上是同步的,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同频的经验。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就是来访者觉得咨询师理解了他,即在那个时刻或者某些连续的时刻里,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已经完全理解了他现在要表达的情感,觉得咨询师和自己的情感基本上是合拍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同频。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里面经常用自体客体经验,这个自体客体经验也就是同频。自体客体它并不是指一个人。这里自体客体就是指一种情感共鸣的经验,也就是同频。所以科胡特经常用几个词来形容,同频、情感一致性、情感共鸣、自体客体,这几个词讲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

  

 

  10.请老师讲一讲第6章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理论

  徐钧老师答: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病理学是什么意思?病理学和病因学是一样的。

  在医学里面我们是这么定义病理学的:比如一个人咳嗽,但咳嗽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吃咳嗽药是不行的。因为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种,譬如有咽炎、咽喉炎会咳嗽;有支气管炎,会咳嗽;有肺炎会咳嗽;有的人由于胃酸过多会咳嗽,因为一个人胃酸反流会进入气管,也会引起剧烈咳嗽;还有的人和这些都没关系,是有某种气管过敏,呼吸过敏,如果进入了某些环境,也会引起咳嗽。所以医学里面说我们去治疗咳嗽的时候,去讨论咳嗽的时候,咳嗽不是一种病,而是有好多种病。

  如果用一种药去治疗咳嗽,肯定是治疗不了的。因为咳嗽的发生学,或者叫咳嗽的起源学是有许多原因的。在治疗当中,我们不去了解这个咳嗽的症状,而是去了解因为什么所以发生咳嗽?这种思考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病理学的诊断或者病因学的诊断。

  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是说,在我们自体心理学里面,我们认为障碍是有好几种,粗分的话有三大类,细分的话有六大类。

  在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与重建》里面粗分的话有三类,《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里面有一种叫神经症,就是结构性神经症。第二类叫自恋性疾患,自体疾患。第三类叫精神病性结构,精神病性疾患。

  这三类疾患是指病理学的三大人格结构,是指自体心理学的人格水平评估里面的三种人格结构。在三种人格结构里面又可以细分为六类:结构神经症、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偏执分裂样人格障碍、阳性精神病六种分类。按照分类来说,这就是病理学人格诊断的一个分类。
 

  在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里面,认为自体病理学的发生是和自体客体有关系的。

  当一个人早期在发展过程当中,他的自体客体受损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这种共鸣性的体验,可能是理想化的,也有可能是夸大的,还有可能是密友的,也有可能是俄狄浦斯期的一些问题。

  当自体客体的这种情感共鸣性经验受损的时候,他的自体感就会减弱,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减弱。当自我价值感减弱的时候,他所体验的就是自体的缺陷。因为他的自体感减弱了,所以他的功能也会减弱,他的功能减弱就是意味着他有可能做不了什么事情了。因为自体感比较弱,他就做不了什么事情。

  比如你们出去讲课。当那天去讲课的时候,你走到讲课的门口,正好楼上泼了一盆水下来,把你的衣服全部泼脏了,然后这水还是臭的,你当时没衣服换,只能擦干净进去讲。虽然说你的讲课功能和备课的知识都在,但是你那天讲课一定会讲得不太好。因为你的自体感坏掉了,被这个过程彻底搞坏掉了。你当时站在上面,如果旁边的同学说:“怎么这么臭,怎么会有这个味道?”你完蛋了,当时你的self的感觉就已经变得很虚弱了,当你变得很虚弱的时候,你那天的课肯定讲得很差。自体感的虚弱会影响你功能的发挥。

  在第1页里面说:自体心理学的精神病理学非常关注功能,尤其是精神运作功能的损害和缺陷。它是关注自体和体验方面的特定的功能性困难。这些困难根本上是自体发展的各种缺陷和扭曲。

  例如自体心理学通常关注改善病人的自尊调整、自体的统整、自我控制感、情感忍受性、活力感、自体的连续感。我们通常是关注来访者self的部分,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自体客体的经验断裂的一个部分,而不是防御性的部分。

  所以大家如果以后接触自体心理学多了,你会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自体心理学是很少谈防御机制的,如果一个人说他在搞自体心理学,但是他大谈防御机制,你基本上可以考虑这个人是二把刀的自体心理学,这人是不太懂自体心理学的。
 

  科胡特认为防御机制的产生是由于这个人的自体感的缺损,或者这个人自体感的虚弱,所以形成防御机制并不是由于防御机制本身,防御机制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本质。

  所以当你一旦理解了这个人为什么产生防御机制,你就不需要去解释他的防御机制了,你只需要去理解他:这个人为何如此?这个人的自体感里面有什么地方断裂了,什么地方需要被理解?一旦在这个点上被理解了,这个人就好了。你根本不需要去讨论的。

  我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个来访者有焦虑障碍,他一直觉得自己有很大的羞耻感,他会回避一些交流。所以你问他:“你感觉到什么羞耻?为什么回避交流?”他会回答你说:“我不喜欢和许多其他人在一起,这是我的个性。”这就是合理化、理智化的防御机制。

  但是当来访者继续工作会发现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刚刚20出头的男性,他有一些性心理的困扰。因为他这个年龄还没有女朋友,也没有发展。有一次他和同学去看了毛片,看完了毛片之后,许多性刺激的图像就浮现在他头脑当中。同时他又没有性对象,当这些图像浮现在他头脑里的时候,他就觉得不可控制。

  当他,一个大三大四的学生和女同学去交流,女同学冲他笑,或者女同学盯着他看的时候,他就觉得很有羞耻感,觉得自己内心的那些性心理是很龌龊的,是很下流的,被别人看穿了。因此他就开始回避人群交流了。所以当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活动?”他说:“这种活动我都去过了,所以我不去。”实际上他心里面有一个被压抑的自体感,就是那些和性有关的一些自体的感觉。这些感觉让他有羞耻感。

  他没有正确的理解:男性在18岁到25岁是一个性高峰时期,出现这样的性心理是许多人都有的。但是在他心里面,他就觉得这个部分是让他羞耻的。所以这样一个观念导致他的自体感很虚弱。因此等他在咨询当中把这个东西开始说出来的时候,他会问咨询师:“你不会看扁我吧?”其实等他说出来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感觉到放松了。因为他的自体感在社会人群当中已经开始有一个被接受的态度了。

  咨询师实际上理解了他这个过程,并没有批评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当他这么说出来了,咨询师接受了,同时给他一些接纳地回应之后,来访者就觉得他开始被别人接纳了,这就是所谓的自体接受。这个过程里面,当他被接受的时候,他理智化的防御就开始解除了,他就开始变得放松了,开始能够和别人去对视、去交流了,这就是所谓的病因病理学。

  当然了,这个案例还有更深远的部分,来访者的家庭是一个很刻板的家庭,是一个很清教徒式的家庭。父母是很正经的人,从来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只要涉及到有一点点的,他父母都会觉得是不正经的。所以这个孩子一直以很正经的状态来对待自己,等到了青春期,他的自体感就出问题了。他的自体感和性心理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出了蛮大的问题了。这个就是一个自体心理学病患的病理学的解读。

  还比如从小学开始对一个孩子说你不能表达什么,比如有的父母比较严苛地和孩子说:“你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很丢脸的。”孩子就会有羞耻感。或者我们刚才说有诱惑的深情,性诱惑。我们这里说的性诱惑和性是无关的,就是说力比多的诱惑。

  譬如父母会和孩子说:“你如果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如果你成绩好,爸爸妈妈就喜欢你。”这是一个有诱惑的深情。这个事情应该分开看,一个正确的养育方法应该是:不管你考得好还是不好,爸爸妈妈都喜欢你,但是爸爸妈妈对你成绩考得不好,可能有一些焦虑,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够考得好一些。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之为没有诱惑的。

  有诱惑的就是说你考得好,但考得好了之后,父母就会说:“你看这孩子贪财嘛,你看就是为了钱,为了礼物,他考得那么好。”孩子的父母的确可能给了孩子礼物,但孩子是带着羞耻感得到礼物的。孩子虽然得到了礼物也考得好了,但这个孩子会有一个羞耻感。他带着羞耻感以后,他可能不要礼物了同样学习很好,但这个 学习很好,是为了防御他的羞耻感产生的。

  那这种情况下,孩子成绩是很好,也很听话,但是孩子内心就有一个自体客体断裂的部分,断裂的部分就是他没办法获得父母的理解,而且是被父母嘲讽的。嘲讽的这种感觉使得孩子的自体里面有种破碎感。当成绩好的时候他不敢表达,他表达的时候,父母就会说:你看他成绩好就是我们以前告诉他要了礼物才这样的。这句话把这个孩子完全定死调了之后,这个孩子和父母的自体客体连接就形成了一个断裂,而这个断裂就形成了自体客体的创伤,也有可能形成我们所谓的病理学的创伤,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下期预告:【共情】科胡特的人性共情、非共情的认知和原发共情能力的含义、共情浸泡和共情表达的区别。

15996336677